古籍中关于部族迁徙的直接记载,对研究民族形成与融合,有非常珍贵的价值,须予以充分地重视。
《尚书·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头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五帝本纪》云:“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帝尧对“四罪”实行的,是斯大林式的流放迁徙政策。他流放的共工是炎帝族、鲧与讙兜及三苗是颛顼族。帝尧作为少皞族,对炎黄之裔进行流放,是对东夷文化的维护,为龙山文化大一统打下基础。
再看山海经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按山海经之谱系,应该是黄帝---骆明(颛顼?)---鲧(白马,亦即老童或卷章)---琰融(应指重黎或单指黎,帝喾封为祝融)---驩头(讙兜)---苗民;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帝颛顼之火神)---共工(水神)。
作为火神的祝融,本是炎帝系火神之名;在帝喾时代,炎帝族已衰败,喾封颛顼后裔为祝融。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苗民,是指已迁居西北方向的三苗。驩头就是三苗族首领。颛顼时代为中期红山文化,驩头三苗族即对应为扩张到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后期类型,即与红山玉文化非常类似的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类型。
红山文化影响南方地区的路径,大约是红山文化-双墩文化-凌家滩文化,在向西至石家河文化,向东至良渚文化。当然,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本身各自有自身的源头。
一、“窜三苗于三危”的三危
三危之地自古都是众说纷纭:一说三危在今甘肃敦煌县;二说三危在甘肃鸟鼠山之西;三说三危在今甘肃天水县;四说三危在甘肃古叠州之西;五说三危在今云南境大理府龙州西有三崇山;六说三危在今四川省;七说西藏为三危,前藏(卫)、后藏,喀木(康)三处统名三危。
说法虽多,但都不出西羌所处之地。
吾以为,三危指西倾山、积石山(阿尼玛卿山)、岷山(珉山)三山所围之地,即今之松潘高原及若尔盖大草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