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家河文化玉器与三星堆文化青铜器人物雕像风格一致。
三星堆文化是由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而确立的,三星堆遗址分期为:三星堆一期 (宝墩) 文化(距今4600-4000 年) - 三 星 堆 文 化 (距今4000-3100 年) - 三星堆四期 (十二桥) 文化(距今 3100-2600年)。其中三星堆遗址第二期与第三期为三 星 堆 文 化 ,年代约2000BC-1100BC,三星堆文化与三星堆遗址一期的宝墩文化没有文化传承关系。
石家河文化文化约2600BC─2000BC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而得名。该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石家河文化玉器的风格,对商代玉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代玉器中有大量的蝉、鸟、虎、龙、凤等,可以说是对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继承。
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发达,处于青铜文明时期,但还处于刻划符号文字的阶段。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型的技术要素,在石家河玉器上可以找到来源。如眼部造型,斜线向上挑翘,眼如柳叶这个眼睛造型就是石家河的。还有头上的帽饰,与石家河也惊人的相似。石家河有不少的玉人头像,三星堆也习惯于用青铜表现人的头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就是对石家河玉人头像在文化传承上的继承。
帝尧族“窜三苗于三危”,从年代到地域,都惊人的吻合。那种将三星堆文明的源头生硬地往西亚的古以色列人身上去套,又无实质性依据的论调,如果不是无知,则可能是奴性使然。
而石家河文化玉人文化有充分证据证明是红山文化经由凌家滩文化传入,其人头造型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石峁遗址石刻兽面纹也非常相似。。
三星堆青铜头像背面还有辫子,又显示“三苗”有辫发习惯,这竟然在柔然人和满族人得到了继承,可能是直接继承自颛顼族红山文化,也可能是经三苗族到三危之地后再迁到洮儿河流域东胡族的。而且,远在埃及的古埃及法老雕像脑后也有辫子,应该都与红山文化有关。
2. 三苗族与彝族、康巴藏族的对比。
三苗族迁到三危之地,今天生活着彝族、康巴藏族等民族。彝族与三星堆文化十分相似,彝族是三星堆文化人群的嫡裔是不容否定的。三星堆文化若来自石家河文化,则这种相似实际来自与西迁的三苗族。
三苗是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三苗族是天门石家河文化的主人,他们在长江中游建立了巨大的城市,宗教、水利设施异常发达。大约前2000年,该文化被中原龙山文化取代。
《淮南子·齐俗训》云:“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发,其於服一也。”高诱 注:“髽,以枲(麻)束发也。”
髽首的意思是以麻绳束发。这种三苗人流行的发饰,在康巴藏族中非常流行,他们称束发的绳结为“英雄结”。康巴藏族体格高大健壮,明显区别于卫藏地区“僧侣型”藏人,被称为“武士型”(这里没有歧视的意图,只是借用以直观表达, 事实上统治者多僧侣型)。彝族人普遍也体格高大健壮,似乎表明遗传自三苗族。而与三苗同名的鄋瞒,是长狄的一支,长狄之长,似乎也是表示其与一般狄族相比而言较为高大。
三、 傩舞与苯教
其实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广泛的存在傩舞习俗,羌藏地区的苯教也是其最古老的宗教。它们与红山文化区的萨满教是同源的,或许与尧“窜三苗于三危”导致的三苗族迁徙有关。苯教具体的起源时间尚无定论,或许松潘高原是其起源地。
四、可能有Y染色体单倍群O2a族群伴随三苗族的迁徙
Y染色体O2a-M95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扪达Munda人群分布较多,一般认为在南亚语系人群中高发。在中国壮傣族中高发,在苗瑶族、羌彝族中也常见。
但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中有高达约15%的,让人非常困惑,因为东北亚其他民族O2a-M95都极为稀少。
尧“窜三苗于三危”或可作解释。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原住民中O2a-M95应该有较大比例,因为在大溪遗址和吴城遗址中,都测出了O2a-M95,上面两处都是在三苗活动区域,应为当地原住民。
“窜三苗于三危”,O2a-M95与三苗族结伴前往西羌松潘高原三危之地,O2a-M95融入到古羌中去了,之后伴随古羌族从西羌之地洮河流域前往东胡之地洮儿河流域,融合达斡尔族。
同样,青海撒拉族的O2a-M95的比例也特别高,有接近15%。撒拉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撒拉族的O2a-M95应该也来自伴随三苗迁徙来到三危地区的。
撒拉族族名SALA,突厥语中是“黄色”的意思,是以黄帝之名命名的民族之一。三苗之发音亦类同嘉绒语中“黄色”的发音:斯玛尔SMAR,亦为以黄帝之名命名的民族。